我在北京时候的一天晚()(wǎn )上,接到一个电话,是一个外地的(de )读者(),说看了我的新书,觉得很退步,我说其实()是我进步太多,小说就是生活,我(wǒ )在学()校外面过了三年的生活,而你(nǐ )们的变()化可能仅仅是从高一变成了高三,偶像()从(cóng )张信哲变成了F4而已,所以根本不在(zài )一个欣赏的层次上。我总不能每本书都上学啊几(jǐ )班啊的,我写()东西只能考虑到我的(de )兴趣而不能考虑()到你们的兴趣。这是一种风格。 我没理会(),把车发了起来,结果校(xiào )警一步上前,把()钥匙拧了下来,说(shuō ):钥匙在门卫间,你()出去的时候拿吧。 第二笔生(shēng )意是一部()桑塔那,车主专程从南京(jīng )赶过来,听说这里可以改车,兴奋得不得了,说(shuō ):你看我这车能改成什么样子()。 北(běi )京最颠簸的路当推二环。这条路象()征着新中国的一路发展,就两个字——()坎坷。二(èr )环给人的感觉就是巴黎到莫()斯科越(yuè )野赛的一个分站。但是北京最()近也出现了一些平(píng )的路,不过在那些()平的路上常常会(huì )让人匪夷所思地冒出一个大坑,所以在北京看见(jiàn )法拉利,脑子里只能冒出三个字—()—颠死他。 后来的事实证明,追这部车使()我们的(de )生活产生巨大变化。 路上我疑惑()的(de )是为什么一样的艺术,人家可以卖(mà()i )艺,而我写作却想卖也卖不了,人家往路()边一坐(zuò )唱几首歌就是穷困的艺术家(),而我(wǒ )往路边一坐就是乞丐。答案是:()他所学的东西不(bú )是每个人都会的,而我所会的东西(xī )是每个人()不用学都会的。